敦煌舞谱:一个文化表象的生成与消亡  被引量:3

Dunhuang Dance Notations: How did a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Come into Being and Die out?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小盾[1] 高宇星 

机构地区:[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6-18,共13页Art of Music(Journal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摘  要:敦煌舞谱发现之后,长时间不能被释读,原因在于:它是东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舞蹈符号——记录一种短暂地出现在晚唐五代的酒令舞。这种舞蹈采用"一曲子打三曲子"的规则,配合"下次据令"。它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条件而得以形成:一是公元5世纪以来的"胡乐入华",即随着大批西域人群的迁入,西域艺术与文化大规模地侵入中国内地,以致改变了北朝和隋唐人的道德、习惯和观念;二是公元8世纪中叶以来由饮妓阶层造成的酒筵风尚的改变,亦即在具有商业色彩的酒筵上,通过饮妓与落魄文人的合作,实现了对来自掖庭、教坊、举场、使幕、乐营、青楼等场所的多种文化与艺术的综合。文章拟通过对敦煌舞谱的结构原理、生成条件和消亡过程的考察,揭示唐代文化的性格,以及中、日、韩、越等国的文化差异。Dunhuang dance notations failed to be interpreted long after their discovery. The article attempts-by means of examining these notations' structural principle,formative condition and extinctive process-to reveal the charac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China,Japan,Korea and Vietnam.

关 键 词:敦煌舞谱 酒令舞 文化表象 

分 类 号:J609.2[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