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映映 张海宇 沈仕伟 宋珏娴[4] 黄飞剑 仝小林[1,2] YANG Ying-ying;ZHANG Hai-yu;SHEN Shi-wei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3]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玉环317600 [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 [5]北京中研医院管理中心东城中医医院,北京100013
出 处:《北京中医药》2018年第6期519-524,共6页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I02B10)
摘 要: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56[医药卫生—中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