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佳怡[1] LI Jiayi
机构地区:[1]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 处:《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26-33,共8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2017年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非基础研究项目(HDRC201725)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苏、南冲突就爆发了。南斯拉夫共产党试图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以冲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桎梏。南斯拉夫共产党的理论家和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指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已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权力日渐缩小,自治机构的权力日趋扩大;而斯大林主导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恰恰与之相反,大力强调国家机器和国家领导人等的作用。基于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南斯拉夫决定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实现社会主义自治民主进而使国家逐步走向消亡,建立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使人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不再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手段。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失败了,国家也解体了,其在社会主义改革方面的探索虽有很大局限性,但其在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依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资源,而且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十分重要的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