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垚[1]
机构地区:[1]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18年第8期99-108,共10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罗马尼亚电影交流史(1949-2016)"(批准号:17BC058)成果
摘 要:"后冷战"时代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处理苏、东剧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后冷战"初期,东欧电影一度成为国际电影节上的焦点,许多被禁映多年的电影重见天日,同时大批以社会主义历史和苏、东剧变为背景的电影被拍摄出来,其中社会主义历史作为负面因素是必备的故事要件,这些电影共同建构一种关于东欧历史与现实的想象。进入21世纪后,虽然社会主义历史仍然是影片经常参照的背景,但是叙述方式和呈现态度发生明显的转变,出现两条新的叙事路径:一是"社会主义怀旧",二是在此基础上的批判性反思。前者如名噪一时的影片《再见列宁!》,后者则以最近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为代表。"东愁"作为一个描述这种意识形态新动向的关键词,既概括一种情感结构和社会心理机制,又反映这些电影所引发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凸显21世纪以来东欧国家的电影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