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翀[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75-185,共11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构建研究"(16AJL002)
摘 要:我国不少经济学者以我国货币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为由,认为我国货币当局过量投放了货币。但是,我国价格水平并没有持续上升,我国经济没有发生超发货币应有的现象。货币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较高而价格水平又没有持续上升实际上就是麦金农在1993年曾提出过的"中国货币之谜"。在理论上,"中国货币之谜"源于两个理论误解:一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在货币思想史上是由于交易额难以计量才被国民收入取代,误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是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变量;二是人们一直沿袭货币思想史上货币流通速度被假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没有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存量的影响。实际上,货币需求存量=社会交易额/货币流通速度。由于我国社会交易额相对较大,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低,货币需求存量相对较大,货币供给存量相对较大并不反常。因为货币供给存量相对较大并不意味着过量投放货币,所以我国没有发生长期的通货膨胀。这样就解释了"中国货币之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