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超[1]
机构地区:[1]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出 处:《伦理与文明》2014年第1期269-277,共9页Ethics and Civilization
摘 要:近些年来,传统的农村村庄建设存在杂乱无序、乱搭乱建、盲目扩张的情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脱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况,这造成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受阻等问题比较普遍,乱倒生活垃圾、交通不畅、废水污水乱流等脏、乱、差现象在农村也比较突出。上述问题与政府、村两委缺乏整体和长期规划有关,与政府的综合治理效能有关,与农民生活能力和传统习俗有关,而从认识上,则与农民缺乏对生活质量的认知理解、政府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共识有深刻关系,从而造成人们在如何界定生态村居,如何建设生态村居以及从何处开展生态村居建设等问题上存在差异或误区。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起步阶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此为契机,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农村生态村居建设的力度。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理论的精神内涵,提出生态村居建设的标准,结合垦利县在推行“乡村文明行动”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成效,就改善村居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村居提出一些观点及建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