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甲查拉组: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海沟沉积?  被引量:6

Upper Cretaceous trench deposits of the Neo-Tethyan subduction zone: Jiachala Formation from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Tibet, Chin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傅焓埔 胡修棉[1] Erica M.CROUCH 安慰[1,3] 王建刚[4] Eduardo GARZANTI 

机构地区:[1]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 [2]GNS Science,PO Box 30368,Lower Hurt 5040,New Zealand [3]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5]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Universitàdi Milano-Bicocca,Milano 20126,Italy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第10期1275-1292,共18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25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602115)资助

摘  要:雅鲁藏布缝合带记录了印度与亚洲板块汇聚、碰撞及碰撞后造山的信息.甲查拉组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自建组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前陆盆地的深水沉积,物源来自其北侧亚洲大陆南缘的冈底斯弧.然而,一个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是:甲查拉组砂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8Ma,考虑冈底斯弧晚白垩世-古近纪持续的岩浆活动,如果地层时代是前人基于孢粉、沟鞭藻化石提出的古新世-早始新世(65~50Ma),为何砂岩中缺乏白垩纪晚期-始新世早期(88~50Ma)的碎屑锆石?针对这个问题,本次研究对江孜-萨迦地区的甲查拉组开展了孢粉、沟鞭藻化石分析、岩石地层学、沉积学与物源分析等工作.两个不同实验室的分析处理都未获得保存良好的孢粉、沟鞭藻化石;甲查拉组与宗卓组呈断层接触,岩石组合与沉积结构、构造指示海底扇沉积环境;碎屑组分、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指示甲查拉组的物源来自冈底斯弧和中拉萨地体,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4Ma.综合考虑沉积环境、物源与大地构造位置,在区域对比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甲查拉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晚白垩世(88~84Ma),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阶段亚洲南缘的海沟沉积.

关 键 词:物源分析 海沟沉积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俯冲 雅鲁藏布缝合带 中国西藏 

分 类 号:P534.53[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736.21[天文地球—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