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斑块表面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被引量:1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彭瑞 王芳[1] 丛祥凤[1] 陈曦[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诊断中心,100037

出  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第9期740-744,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887);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7-I2M-3-003)

摘  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易损斑块是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等特征的斑块,其破裂后造成突发管腔内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1].1994年van der Wal等 [2]首次发现血栓可在斑块纤维帽不破裂的情况下形成,这类斑块被称为侵蚀斑块.之后,1996年Farb等[3]发现,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猝死事件中,约44%具有侵蚀斑块.因此,2003年Naghavi等[4-5]更新并扩大了易损斑块的定义,认为易于形成血栓或有迅速进展成肇事斑块风险且能独立触发ACS的斑块均为易损斑块.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ACS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分型,主要有破裂斑块和侵蚀斑块两种类型,其中侵蚀斑块占30%~40%[6].研究发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破裂斑块占比高于侵蚀斑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则是侵蚀斑块占比较高.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CS风险谱呈现时间依赖性转移的特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呈减少趋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增加[7].虽然调脂治疗(尤其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斑块纤维帽增厚并减小脂质核的体积,从而稳定具有破裂倾向的斑块,但仍无法完全降低风险[8].鉴于有关ACS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侵蚀斑块逐渐成为一类不容忽视的肇事斑块.临床研究发现,OCT分型的侵蚀斑块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优于破裂斑块患者[9];EROSION研究表明[10],对侵蚀斑块患者给予抗栓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栓面积,有望避免支架介入治疗.因此,研究侵蚀斑块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明确其发病机制,对指导ACS患者精准诊疗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关 键 词:易损斑块 内皮细胞损伤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理学 生理学意义 侵蚀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患者 

分 类 号:R541.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