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大学“中国化”意涵与实践的歧异——1930年代燕京大学“百万基金运动”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岭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出  处:《近代史学刊》2015年第2期235-257,共23页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化"是燕京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国化"转型得益于外部环境与内在逻辑的共同作用,因而更为中国社会所认同。1930年代初,立案后的燕京大学开始推进经费来源的"中国化",以求全面实现"中国化"转型,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为此提供了契机。由于此时美国方面无力为燕大提供经费支持,燕大便在中国社会发起"百万基金运动",希望筹募一百万基金来摆脱危机并进一步推进"中国化"转型。"百万基金运动"以燕大师生、校友为主力,并外扩至中国社会各界。各募集主体均建立相应筹款组织以承担校方分配的定额任务,各方之间协力共进,运动得以分区分期稳步进行。但由于193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局势的不稳,"百万基金运动"未能收到理想效果。而燕大校方和学生对"百万基金运动"及其"中国化"意涵的歧异化理解,则展现了燕大"中国化"转型的复杂多样。

关 键 词:燕京大学 百万基金运动 筹款 中国化 困境 

分 类 号:B977[哲学宗教—宗教学] K263[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