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糖尿病患者骨量异常防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柴杰[1] 吕凌波[1] 刘君英[1] 贾爱琴[1] 李萍[1] 

机构地区:[1]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35

出  处:《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年第20期1-3,共3页Shenzhe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基  金:深圳市卫计委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类项目资助课题(201506021)

摘  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糖尿病患者骨量异常(骨量低下或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特点及不同临床干预的转归。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7例围绝经期糖尿病骨量低下或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B组(基础措施),同期选取30例正常体检的围绝经期骨量低下或骨质疏松症女性做对照组,随机分为C组(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D组(基础措施),观察各组患者治疗1年后骨转换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治疗1年后骨密度(BMD)的变化,比较不同治疗措施对不同患者转归的影响。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型胶原C末端肽(β–CTX)水平偏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β–CTX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和D组患者治疗后β–CTX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治疗后,L1~L4的BMD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股骨颈部和髋部的BM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治疗后,L1~L4和股骨颈部的BMD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髋部的BM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治疗后,L1~L4、股骨颈部和髋部的BMD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组患者治疗后,L1~L4和髋部的BM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骨颈部的BMD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绝经期糖尿病骨量异常(骨量低下或骨质疏松症)患者为高骨转换特点,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1年使骨密度具有上升趋势,仅采取基础治疗措施不能维持原有骨量,骨密度有下降趋势。

关 键 词:围绝经期 糖尿病 骨密度 骨转换 

分 类 号:R587.2[医药卫生—内分泌]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