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与调适:清季民初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  

Introduction and Adjustment:Liang Qichao's Cognition on “Guoti” and “Zhengti”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邓华莹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  处:《学术研究》2018年第11期136-143,共8页Academic Research

摘  要:自清末以日本为中介大规模引进国家类型学说后,"国体""政体"的涵义所指言人人殊,甚至同一人也前后说法不一,梁启超即是典型例证。受学理多样、文化跨国传通和个人取舍调适等因素影响,梁启超相关译文论著中的"国体""政体"用法多样,本非迥殊,随后虽曾为反驳革命共和而区分"国体""政体",主张君主国体立宪政体,但观念绝非根深蒂固。进入民国后,梁启超以立宪派"不争国体而争政体"为由争取政治活动空间,1915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袁世凯称帝,却被帝制派故意曲解为不反对君主国体。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的嬗演及其所面临的窘境说明何种政治体制适宜中国的问题持续困扰国人,对"国体""政体"的探索仍需努力。

关 键 词:梁启超 国体 政体 帝制 共和 

分 类 号:K252[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