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华莹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 处:《学术研究》2018年第11期136-143,共8页Academic Research
摘 要:自清末以日本为中介大规模引进国家类型学说后,"国体""政体"的涵义所指言人人殊,甚至同一人也前后说法不一,梁启超即是典型例证。受学理多样、文化跨国传通和个人取舍调适等因素影响,梁启超相关译文论著中的"国体""政体"用法多样,本非迥殊,随后虽曾为反驳革命共和而区分"国体""政体",主张君主国体立宪政体,但观念绝非根深蒂固。进入民国后,梁启超以立宪派"不争国体而争政体"为由争取政治活动空间,1915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袁世凯称帝,却被帝制派故意曲解为不反对君主国体。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的嬗演及其所面临的窘境说明何种政治体制适宜中国的问题持续困扰国人,对"国体""政体"的探索仍需努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4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