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炼炉风沟的初步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蓝胤天 

机构地区:[1]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出  处:《常州文博论丛》2017年第1期63-69,共7页

摘  要:风沟是古代炼炉底部用以防潮保温的沟槽。西周至春秋时期,皖南地区冶铜遗址的炼铜炉已出现“一”字形风沟。春秋战国时期,湖北铜绿山遗址出现“一”字形、“T”形和“十”字形风沟。“一”字形风沟形态原始,形成时间稍早,“T”形和“十”字形风沟应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皖南地区与湖北铜绿山采铜炼铜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筑炉经验丰富,南方又潮湿多雨,促使了风沟的出现和推广。两地炼炉、风沟形态和构筑技术相似,可能是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炼铁炉继承并发展了风沟的防潮保温技术,两汉时期,炼铁炉中出现用砖或炉座柱支撑炉底的空腔形风沟。“一”字形、“十”字形和空腔形风沟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风沟的出现和不断改进,使古代炼炉技术不断完善,延长了古代炼炉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关 键 词:风沟 炼铜炉 炼铁炉 

分 类 号:K878.5[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