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分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明谦[1] 孔长青[1] 戈小虎[1] 张林川[1] 王龙文[1] 董兆虎[1] 于兰[1] 

机构地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1

出  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年第9期1110-1111,共2页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摘  要:目的: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囊性包虫病,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绦虫虫卵感染引起的泡性包虫病.研究这两种包虫病在B超、CT及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旨在提高早期诊断与确定分型或分期.方法:自1984-2000年经手术治疗囊性包虫病2039例,术前作B超2039例、CT909例和磁共振成像24例.泡性包虫病46例,术前作B超46例、CT46例及MRI12例的检查,皆对照手术所见包虫的病理形态,反馈验证,研究包虫在影像学显像的普遍性规律及特殊性图像特征.结果: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检测出包虫寄生部位、类型、大小、性状及侵犯范围,并能显示出各种并发症的病理形态改变.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可划分为7型,即单发型(1625例,79.70%)、多发型(414例,20.30%)、子囊型(1114例,54.63%)、钙化型(186例,9.12%)、实变型(28例,1.37%)、感染型(391例,19.18%)、和破裂型(298例,14.62%),并发现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征像12项.泡性包虫病繁衍的自然转归的发展规律:是由众多的小泡球蚴聚集凝结成结节状,周边的泡球蚴外向性无限制的向肝组织侵蚀增生,伸延扩展形成巨块状,内部缺血纤维化,沉积钙盐,病变组织坏死液化形成潴留空腔,基于泡球蚴的病理形态,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纤维化(38例,82.6%)、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这4种病理演变是相继发生或同时并存,其中发现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9项,在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只需确认其中一项,即可确诊,结合临床划分为三期;早期:病变限于两个肝段以内,中期:病变超过两个肝段,晚期:发生并发症如:梗阻性黄疸,门静脉高压症、腹水、肺、脑转移衰竭,自应用影像技术后提高确诊率达98.8%.结论:首先提出与临床相结合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的分型名称,确定分型及分期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用于流行病调

关 键 词:肝包虫病 影像学 诊断 分型 

分 类 号:R532.32[医药卫生—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