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开莎[1]
机构地区:[1]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出 处:《电影评介》2015年第4期41-43,共3页Movie Review
基 金: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对青少年社会认同心理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GH12382);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ZX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认同——电影的永恒话题之一"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1]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们是谁、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过程。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