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困惑——电影《普罗米修斯》的心理学解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董开莎[1] 

机构地区:[1]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出  处:《电影评介》2015年第4期41-43,共3页Movie Review

基  金: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对青少年社会认同心理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GH12382);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ZX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认同——电影的永恒话题之一"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1]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们是谁、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过程。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

关 键 词:永恒话题 主体性 维兰德 社会认同威胁 我是谁 海上钢琴师 辛德勒 无间道 男主角 社会比较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