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出 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27-33,共7页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生态环境史视野下的秦汉‘北边’社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ZS024)
摘 要:关于东胡破灭后,最初的"乌桓山"和"鲜卑山"所在,学界进行了长期探讨并且形成多种看法。在新的学术时代背景下,以往从传统的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视角得出的结论,或许会受到生态环境史学、环境考古学视阈下研究的充实或商榷。两山所在地域成为乌桓、鲜卑肇兴之地,理应满足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对于自然物质资源的需求。与乌桓关系密切的契丹,生活在西辽河冲积平原"辽泽"之中,而"辽泽"早在契丹出现前就已存在。前世的乌桓可以像契丹那般,既依托"辽泽"进行游牧,又借助大兴安岭南段东麓的水土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从事粗放性农耕、狩猎、民族手工业等。最初的"乌桓山"要在大兴安岭南段东麓寻找。乌桓流放罪人的"雍狂之地"以"沙漠"为基本生态环境特征,应属于与鲜卑相邻的乌桓边地。"雍狂之地"很可能与历史时期的科尔沁沙地有关,这或许能够为找寻"鲜卑山"划出粗略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明确科尔沁沙地在汉代的分布,同时借助民族考古学相关成果,"鲜卑山"所在也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关 键 词:乌桓山 鲜卑山 东北亚 生态环境 辽泽 雍狂之地
分 类 号:K871.41[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