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时影
机构地区:[1]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244-249,共6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廉政治理的智慧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D171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其自身的利益考量构成了现实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微观激励基础与内在驱动力,进而塑造了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偏好、策略和手段。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多重角色决定了其利益结构由多重利益诉求组合而成,即上级政府的满意、地方公众的认可及自身利益的实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自利性的觉醒与强化,地方政府与相关主体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博弈的态势。当多重利益目标难以达成一致时,牺牲地方公共利益而谋求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就可能成为理性的地方官员的选择。究其根源,地方政府利益偏好的贯彻落实深深地扎根于其所处的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中。不完善的财政分权、GDP导向的政治晋升激励及相对弱化的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选择性履行职能的行为偏差。只有在市场化、民主化进程中持续推进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协商,并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共容利益",才能最终促成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8.1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