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常森[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172-181,共10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土文献<五行><诗论>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重构"(项目编号:14FZX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孔子以《诗·鲁颂·駉》篇的"思无邪"概论《诗三百》,使它成为极为重要的《诗经》学话语。孔子本意是形容《诗》之蕴藏既富且广、无所不包,"思无邪"在这个层面上成了孔子《诗经》学形态模式的表征。但嗣后孔子本意迅速流失,自战国中后期至汉代,"思无邪"作为《诗经》学话语的意义完成了第一次转换,被用来指涉《诗》在写作的思维取向上不背离正确价值。由是"思无邪"以其新指向又成了汉唐《诗经》学形态模式的表征。朱熹在《诗经》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是在相当程度上解放了诗歌文本,将孔子以"思无邪"概论《诗三百》的意旨,解释为读《诗》使人思无邪。"思无邪"于是又以一种新指向,成了朱熹或者宋代《诗经》学形态模式的表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