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毅[1]
机构地区:[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北方文学(下)》2018年第7期21-22,共2页Northern Literature
摘 要:迟子建缱绻对生命神性的虔诚与尊重,走进了鄂温克族的历史,去触摸一段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史诗。《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段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召唤游牧民族一息尚存的魂魄。鄂温克族是一支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游牧民族,以打猎和放养驯鹿为生,吕天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大兴安岭实地考查时,发现鄂温克猎民们依旧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的解体阶段。任然以传统古老的方式生存,与现代社会完全割离。游牧的生活极度依赖自然,在重峦叠嶂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既需要依靠自然野生的动植物生存,又要十分的警惕大自然的残酷。因此,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为与大自然紧密依存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也在某种层面上遁寻了大自然轮回重生的性质,四季轮回,草木枯荣,和现代城市中大量的一次性消费不同,他们传承着循环重生的文化观念,秉持着生生不息的进化观,他们的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同宗”的“简单文化”。游牧民族的社会体系往往除了其特定的经济手段之外,还必须要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成型的社会组织来构成。万物有灵是鄂温克族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价值观,这些认同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这些仪式暗合他们对自然生物的崇拜,对生存与死亡的领悟。萨满崇拜和驯鹿崇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崇拜。迟子建在小说里描写了许多萨满和驯鹿的神秘事件,亦真亦幻,真假难辨,为鄂温克的历史书写增加了十分传奇的一笔。故事以一位年逾九十的鄂温克老妇人之口讲述,以“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个时间段,来缓缓呈现老妇人奇异而又平凡的人生。迟子建将民族历史的原乡神话通过个人的记忆来呈现,这些记忆中的人物见证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携带着民族的感情与经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