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 [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出 处:《广东科技》2018年第7期71-74,共4页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基 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法律规制研究"(GD17XFX05)
摘 要:引言“垃圾多、分类难”是广州长期存在的垃圾处理问题。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的深层生态主义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使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只有彻底改变人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也一样,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就必须改变人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由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街道在解决“垃圾多、分类难”的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在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问题及对策时,对该街道进行个案分析。1现状近十几年来,广州大学城小谷围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该街道由贝岗、穗石、南亭、北亭4条原始村落组成,除了居住着村民,还涌入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虽然经过改造,村落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但是垃圾处理依然是难题。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并在市内各街道、各社区试行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制度,开展绿色社区的评比活动。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发布和制度的建立,为小谷围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依据。然而,通过走访观察和调查发现,该街道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出现了三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生活垃圾分类 广州大学城 城市生活 街道 生活垃圾处理费 垃圾分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来务工人员
分 类 号:X799.3[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