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亚斌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火花》2018年第3X期111-114,共4页
摘 要:在当下这个利益驱动、欲望汹汹的时代,文学的边缘化、诗歌的没落,业已成为无可挽回的颓势,走向穷途末路几乎成为每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必然宿命。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诗歌已死”、“诗人已死”,则又未免显得过于悲观和武断。因为,无论诗歌表面上的冷落寂寥、还是诗歌内部的各种喧嚣与浮华,都不能抹杀一个事实,那就是总会有一些诗人,他们以难以抑止的热爱和一以贯之的虔诚,在诗歌的朝圣之路上默默前行,用自己的写作捍卫着诗歌这一方精神净土。他们构成了当下诗歌中一个遭遇遮蔽的重要存在,构成了诗歌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构成了诗歌艺术深入掘进的水静流深。王爱红正是这样的诗人,他以始终不衰的热情乃至热爱,在诗歌的漫漫长旅中行走和吟唱。如今,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他,更是把诗歌作为自身的生存见证和精神寄托,寄予了太多的精力与思考。可以说,诗歌使他获得了现实之外的更加切实和富有意义的生存,他用诗歌为自己构筑了一座爱与记忆的城堡、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使他不被尘俗遮蔽心灵,而得以进入生命的安详与澄明之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2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