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市浦东新区联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35 [2]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27 [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上海200135
出 处:《重庆医学》2018年第A01期454-456,共3页Chongqing medicine
基 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社区适宜人才培养计划(PWRs2015-01);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资助项目吴昆仑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JCZYGZS-003)。
摘 要:血小板计数(Plt)<100×10 9/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1]。导致人体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1)血小板生成减少,包括遗传因素(如先天巨核细胞缺乏症)、免疫学因素(某些自身抗体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电离辐射、药物因素、营养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铁缺摄入不足)、巨核细胞增生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感染因素(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汉坦病毒或其他支原体、疟原虫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包括免疫学因素(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如甲硝唑、阿司匹林等均可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常见于放、化疗后脾功能亢进[2]。在临床上因自身免疫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较为常见,称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占出血性疾病的30%。有研究表明,我国成人发病率为(5~10)/10万,30~60岁以女性为主,60岁以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
关 键 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巨核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学因素
分 类 号:R558.2[医药卫生—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