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7.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的时空分布特征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focal mechanisms for aftershocks of the M7.0 Lushan earthquak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郭祥云[1] 张秀玲[1]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处:《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第8期18-18,共1页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摘  要: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震源机制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源区发生3 000多次余震,其中M5余震4次。最大余震5.4级发生在芦山邛崃交界。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直观反映地震破裂的几何特征和运动学特征,通过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分布可以了解区域的应力状态、勾画断层形态、帮助搞清楚余震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地震发生后,布设了方位角分布很好的流动加密台站,为我们更好的了解龙门山南段的构造应力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利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获得芦山震源区2013年4月—2014年12月M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关 键 词:震源机制解 地震余震 时空分布特征 芦山 推覆构造带 运动学特征 方位角分布 构造应力场 

分 类 号:P315.33[天文地球—地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