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滇文 SONG Dian-we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General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80,China)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080
出 处:《脊柱外科杂志》2018年第4期193-194,共2页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摘 要:人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经过数世纪的探索,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病灶,骨与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结核约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2]。脊柱结核常导致寒性脓肿形成、脊柱骨质破坏、脊柱畸形和瘫痪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脊柱结核目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3]。从治疗角度,脊柱结核历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清除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和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手术治疗等几个阶段,而上述治疗方式的革新无疑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6]。在此过程中,尽管脊柱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包括全身营养支持、局部制动、规范化药物治疗和个体化的外科干预等)[7],但在具体抗结核方案的制定,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争议与共识时而并存,时而演变,本期“脊柱结核”专题将对上述争议与共识进行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