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晓娟[1]
机构地区:[1]中国戏曲学院,北京100071
出 处:《艺术科技》2018年第1期79-80,共2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京剧"样板戏"是戏曲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些剧目不仅给经历当时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且对京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蔓延到了其他剧种。20世纪70年代,京剧"样板戏"创作与演出持续升温,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样板戏",197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艺短评《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各地方包括西藏、新疆地区的地方戏曲剧团开始了移植京剧"样板戏"的工作。1974年国庆,多个地方剧种移植"样板戏"的剧目在京公演,其中包括湖南花鼓戏《沙家浜》、评剧《龙江颂》、河北梆子《杜鹃山》等以全剧形式演出,及湘剧、桂剧、壮剧、彩调剧、晋剧、豫剧等以折子戏形式演出,形式各异,数量众多。[1]这些剧目在移植时是有严格要求的,"应该是在‘样板戏’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对自身的剧种艺术进行‘革命化的改造’,要学演‘样板戏’不走样"。[2]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