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 处:《天府新论》2018年第5期67-77,共11页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导向"(编号:12BKS077)成果
摘 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个体化背景,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代表的传统范式其治理的有效性及路径理应被再诠释再反思,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主体危机视角正是对其的有力补充。网络"约死"的戏仿化特征,其所具备的非传统的嬉戏特质与仿效特质,既是对抗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方式,又是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将自杀行为工具化、私人化和享乐化的主体危机体现。同时,正是其背后呈现的网络场域的"空间-幻象"二重性,一方面其空间实在性是私密交易与互动关系的技术基础,又是缺场经验对在场支配的合法性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幻象性更是享乐本质的"真实",二者通过主体认同的纽带进一步扩散,才得以形成对自杀话语的响应并促使"约死"群体的自我确证。因而,想要治理这一消费生命的时代病症和吊诡逻辑,就必然要回归主体意识的治理,积极开展对抗"平庸之恶"的行动和持续进行哲学家式的"苦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