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北辰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科学24小时》2018年第9期30-33,共4页Science in 24 Hours
摘 要:太阳身边丢失了一个大行星太阳的起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所在的区域存在着一大片由氢元素构成的星云,也就是气体尘埃。这些尘埃云发生凝聚,形成了最早的太阳。也许是尘埃自然流动引发,也许是附近的超新星爆发引起,总之,尘埃聚集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太阳系的起源是一个早有定论的事情。在幼年,太阳周围有一些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尘埃,它们环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环。后来圆环中的一些挥发性物质变成了气体,只留下坚硬的岩石,成为较小的行星。另一些挥发性的气体,在更远的地方变成了冰冷的物质,它们组成了体积较大的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其中木星成为巨无霸。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是人们发现这种说法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多。天文学家在计算机上演示恒星以及行星的诞生时,发现在火星的位置缺乏一颗大的行星,它的质量有可能超过地球十几倍,但是现实是这里仅有一颗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11%的可怜的火星。不仅火星小,就连它的邻居——地球的质量也很小。它俩合在一起的质量还不到演示中应该出现的那颗行星的十分之一。这两个小个子的存在不符合演化模型,这里似乎丢失了很多的质量。寻找日外行星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同样的疑惑,他们在很多太阳系以外的恒星身边,都可以找到质量较大的行星,包括被称为超级地球的岩石行星,还有像木星这样的类木行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