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2]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225-230,共6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协同治理路径研究"(18YJC71010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C-b/2018/01/2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社会的现代性困境与治理机制研究"(2017M611233);淮海工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全方位育人与协同治理研究"(DS201813)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为网络主体架构了一种全新的日常社会生活场域、全新的日常交往活动场域和全新的日常精神生活场域。网络文化运行机制在促进主体社会化之时,也引领其自觉参与有组织的"制度化"的非日常社会活动场域,并以理性态度推动社会和精神生活场域发生变革。网络文化促进了主体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场域一体化进程,使两个场域互相影响、渗透和融合。日常生活场域为主体提供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亦扩展和渗透至主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非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理念经由网络渗透至主体的日常生活场域,为主体提供一种促进其主体性、超越性和创造性自由发展的时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2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