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蒙锡岗[1]
机构地区:[1]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550025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84-89,共6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20)的阶段性成果;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心灵哲学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心身关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心灵范围在哪里?是存在于身体之内的一种实体、一种器官或是一种功能,还是可以超越身体而存在的,甚至可以延展到环境之中?目前,对该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尚存诸多争论。马克·罗兰兹为了解决这些争端,基于笛卡尔式认知科学向非笛卡尔式认知科学的转换,试图跨越涉身心灵观和延展心灵观的鸿沟,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提出了融合心灵观的新观点,主张身体和环境的操作过程可以看作人的认知过程。但该观点遭到反对者的批评。为了给融合心灵观辩护,罗兰兹提出认知判断标准及条件来回应反对者对该理论的批评,并宣称用"整合"观念以及人格与次人格层次的认知过程的区分来解决认知膨胀问题。对罗兰兹的融合心灵观及认知的判断标准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探讨学界对该问题的质疑以及罗兰兹的回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