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翁再红[1]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出 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8年第4期111-116,140,共7页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艺术传播学视域中的经典建构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2CA068)结项成果之一;"江苏省文化创意协同中心"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的戏曲艺术早期以"托体稍卑"不入主流文坛,最终却位列经典之林,在中国的文化史中具有极为典范的经典化意义。本文试从传播学视域中的"受众"理论入手来解读戏曲经典的建构问题,希冀揭示出受众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无目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在于"受众"实质上参与了戏曲史的发展,参与并见证了戏曲经典的遴选与建构。一方面,受众的话语权表面上影响的只是审美判断的差异,但在事实上却可以影响戏曲文本传播的偏向;另一方面,受众作为"艺术经济"中的消费者,不仅仅是带动消费热点生产的一般推动力,更是戏曲艺术"风格""流派"再生产的直接推动力,最终促成戏曲流派的形成或引发新的艺术思潮的出现。总之,受众的"反馈"史构筑了戏曲文本的影响史,受众则是戏曲经典建构的"完美的合作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