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116011
出 处:《腹腔镜外科杂志》2018年第10期729-731,共3页Journal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摘 要:盆底疝又称盆腔疝,是指疝囊在骨盆盆缘以下的腹内、外疝,根据其解剖部位及疝内容物可分为:会阴疝、坐骨孔疝、闭孔疝及盆底腹膜疝。人口老龄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会伴随一系列的老年人口医疗健康问题[1],而盆底疝的发生与人口老龄化及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盆底疝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中老年女性患者占据其中很大比例。盆底疝患者多有明显的便秘症状,伴有盆腔疼痛、坠胀感、便次频繁、排便不尽感、阴部胀痛等相关症状。临床上通常依靠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也正在不断优化,包括保守治疗、传统开腹张力性疝缝合修补及补片相关的腹腔镜疝修补术,但对于不同个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指征仍需不断完善。新型生物补片的研究与问世,以及术者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助于优化盆底疝治疗方案的选择、促进其发展,本文主要从盆底疝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1.1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