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病人外周血GFAP和UCH-L1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玉松[1] 罗新铭 胡成萧 张松坡[1] 扈俊华[1] 闫德祺[1] 

机构地区:[1]解放军第159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出  处:《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年第2期125-127,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

基  金:解放军济南军区联勤部项目(CJN14C064;CJN10L070)

摘  要:常规头颅CT和MRI对鉴别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微出血灶不够敏感,而这些损伤又可能发展为震荡后综合征、慢性创伤性脑病。研究表明CT扫描只可以检测到10%的轻型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异常[1],常规MRI仅检测到轻型TBI中约32%弥漫性的轴索血管损伤[2]。脑爆震伤后影像学检查大多阴性,伤后轴突丢失和胶质瘢痕形成会持续多年[3]。本文总结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carboxy-terminalhydrolaseL1,UCH-L1)水平与TB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TBI提供外周静脉血参考水平。

关 键 词:颅脑损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分 类 号:R651.15[医药卫生—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