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宁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出  处:《文学教育》2019年第7期22-24,共3页Literature Education

摘  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悟、哲学思考的联系。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关 键 词:“月”意象 苏轼与苏词 现实性与超越性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