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子心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7)班
出 处:《文学教育》2019年第7期50-53,共4页Literature Education
摘 要:周作人的《小河》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有关其的解读自产生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些困惑依然难以解答,比如,小河中的"农夫"究竟是谁?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曾提及,小河用了"譬喻"的方式。正因为"譬喻"方式的使用,使得《小河》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像胡适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中所描述的那样,小河有着"细密的观察","曲折的理想"。因为"譬喻"的使用,因为"曲折的理想"的存在,让很多试图去揭开面纱的人未尽己意。那么,对于《小河》这首新诗,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呢?作者本人对其创作意图有过一定的交代,这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小河,理解小河中所取"意象"的指向性。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曾提及文学本质的四个视点,即世界、作家、作者,读者,文学的本质是什么?需采取不同的视点进行分析。本文拟在采用文学"表现论"的观点,从作家本体切入,去理解这首新诗,探索"农夫"形象的指向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