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毕延伟 杨小强 孙平楠[1,2,3] 周小玲
机构地区:[1]汕头大学医学院干细胞P2实验室,广东汕头515041 [2]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汕头515041 [3]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汕头515041
出 处:《癌变.畸变.突变》2019年第2期166-170,共5页Carcinogenesis,Teratogenesis & Mutagenesis
基 金:国家自然基金(81570567;81571994;8187043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483;2015A030313447)
摘 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造成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HBV感染率,但现阶段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无法根治。HBV研究模型对推动HBV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研究模型,HBV生物学以及HBV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未明了,制约了抗HBV新药研发。近年来,HBV功能性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的发现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推动了HBV研究模型的发展。本文分别从病毒来源、细胞和动物感染模型等角度对HBV研究模型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乙型肝炎病毒 研究模型 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 类肝细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