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和第四代氟喹诺酮的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姝 李红 冯连顺(编写)[2] 刘明亮[2] 郭慧元(审校) 

机构地区:[1]武汉谱尼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014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100050

出  处:《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年第3期281-290,共10页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摘  要:第三代和第四代氟喹诺酮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氟喹诺酮的体内浓度对疗效和耐药性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氟喹诺酮体内浓度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最小抑制浓度(MIC)比值和血药峰浓度(Cmax)与MIC比值为描述氟喹诺酮活性的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目前,科学家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浓度的方法,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光谱法等。此外,将分离仪器与多种检测手段/仪器如紫外(UV)、荧光检测器(FL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和质谱法等联合使用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检测前,样品往往需要诸如蛋白沉淀、提取、过滤和稀释等预处理,故预处理方法对检测而言不可或缺。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所发展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喹诺酮的分析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为分析人员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 键 词:氟喹诺酮 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分析方法 预处理 

分 类 号:R978.19[医药卫生—药品]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