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朝霞[1] 曾珊 吴会霞[1] 任洁[1] 朱丽花[1] 周毅[1]
机构地区:[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广东广州510630
出 处:《广东医学》2019年第9期1225-1230,共6页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基 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A030313332);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1617481)
摘 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常用的免疫抑制剂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毒性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受体对于维持正常的T细胞耐受起到重要作用,前者的异常表达可导致T细胞异常激活从而引起B细胞的异常活化及自身抗体的生产,最终导致SLE的发病。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cell-associated 4,CTLA-4)是T细胞活化调节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免疫抑制受体。目前的研究表明其表达及基因多态性(SNP)与SLE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此外,在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中发现激活这些免疫抑制受体或其配体可显著改善SLE的病情。本文对近年来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PD-1及CTLA-4在SLE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针对该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总结,为SLE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