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文喜[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3期30-37,共8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ZZD025)

摘  要:城市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绝非清楚而单纯的。马克思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梦幻和革命的中心。由此,我们原来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城市与历史主体、城市与乡村分离或结合的关系。因为现代城市(主要是区别于东方的西方城市)是资本积聚与社会分配、国家控制与市民自主性冲突的焦点,所以一旦人与人处于城市集居状态中的联合,就会不断预期权力中心的形成,尽管每一个中心也都在进行自我瓦解。对市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是共同的,但真正说来却是不以每一个人为转移的,这是他们希望在城市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必然受阻的阶级根源。从社会文化批判角度看,文化人与大城市生活的紧张关系是最为凸显的。马克思更关注的不是家园意识的飘零,而是从生产的社会关系角度看无产阶级与城市的疏离、城乡分离的现实后果及根源。也许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发现城市生活的历史认识的方法,更在于发现城市生活是我们反思整个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相关视角。

关 键 词:城市 历史理论 城乡分离 无产阶级 市民社会 

分 类 号:B0[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