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文喜[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3期30-37,共8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ZZD025)
摘 要:城市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绝非清楚而单纯的。马克思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梦幻和革命的中心。由此,我们原来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城市与历史主体、城市与乡村分离或结合的关系。因为现代城市(主要是区别于东方的西方城市)是资本积聚与社会分配、国家控制与市民自主性冲突的焦点,所以一旦人与人处于城市集居状态中的联合,就会不断预期权力中心的形成,尽管每一个中心也都在进行自我瓦解。对市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是共同的,但真正说来却是不以每一个人为转移的,这是他们希望在城市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必然受阻的阶级根源。从社会文化批判角度看,文化人与大城市生活的紧张关系是最为凸显的。马克思更关注的不是家园意识的飘零,而是从生产的社会关系角度看无产阶级与城市的疏离、城乡分离的现实后果及根源。也许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发现城市生活的历史认识的方法,更在于发现城市生活是我们反思整个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相关视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