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陶立璠[1,2] Tao Lifan
机构地区:[1]中央民族大学 [2]国际亚细亚民俗协会
出 处:《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114-120,共7页Folk Culture Forum
摘 要:《中国风俗发展简史》的写作终于落笔,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没想到这部书稿的写作会经历如此漫长的时日。从20 世纪90 年代算起,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中,一本书的写作间隔、相续这样长的时间是少有的。其中的原由,说来话长。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民俗学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学科的恢复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在文科高等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开始,逐步展开。当时作为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民俗学同仁,深感责任的重大。老一辈民俗学家筚路蓝缕,在前摇旗呐喊,我辈岂可怠慢。于是大家从不同的岗位归顺在民间文学、民俗学大纛之下,为学科的恢复、重建尽其所能,奋斗不息。一时间,原本“溃不成军”的队伍,终于有了励志的机会,大家愿为民俗学学科的恢复发展,尽绵薄之力。但在当时的语境下,重整队伍谈何容易。学术荒芜得从头学起,经费匮乏更是举步维艰。每当聚首,大家都用“惨淡经营”形容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的状况。不过从“动荡逆境”中走出来的学者,有坚定的学术志向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黄金时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这种承上启下的学术格局,奠定并夯实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发展的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