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陶永莉 谭梅[2] Yao Yongli;Tan Mei
机构地区:[1]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重庆400065 [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出 处:《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2期60-63,共4页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基 金: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郭沫若新诗创作与日本大学教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GY2016C07;2018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清末民初教育改革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8PY30
摘 要:1905年清廷正式废止科举,郭沫若开始就读新式学堂,倾向文学。1914年郭沫若开始长达十年的留日生活。在日本高等学校阶段,外国语课再一次促使他倾向文学。郭沫若两次文学倾向的产生都与教育密切相关。然而,这两次教育对郭沫若诗歌写作的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国内,郭沫若仿效"名士"行为,其诗歌具有某种"类型化"的特征,整体上表现出中国传统诗歌的思维方式与写作习惯。在日本,他追求"诗人",他的情感体验及其体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创造出了经典之作《女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