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新春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国家人文历史》2019年第13期34-37,共4页National Humanity History
摘 要:1959年底,年过古稀的徐旭生刚刚结束家乡河南之旅。他似乎等不及稍微缓解一下连日奔波于乡野之间带来的身体疲惫,便俯首于案前,脑中闪现的考察图像和书籍上的片段文字交织糅合,萦绕在他心中已久的那个模糊的“夏”字开始变得明晰起来。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拥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双重身份的徐旭生于1888年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秀才。或许是出于家学的影响,他一直对古史研究兴趣浓厚。晚清民国更替之际,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的冲击下走向变革,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徐旭生的人生道路。与同时代的许多年轻学子一样,他在家乡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然后在18岁“北漂”,就读于河南同乡在北京开办的豫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不久之后又考入译学馆学习法文,拿到了西洋留学的敲门砖。1919年,徐旭生自法国学习西方哲学毕业归国,先是任教于开封第一师范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于1921年再次北上,执教于北京大学。如果不是一个叫斯文·赫定(Sven Hedin )的瑞典人的到来,或许他会在这座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成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