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山东省肿瘤医院妇四病区,山东济南250117 [2]山东省肿瘤医院护理部,山东济南250117
出 处:《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年第25期73-74,共2页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摘 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常常作为静脉高营养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危重病人抢救等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但是PICC也会导致机械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症[1]。其中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增加了痛苦和治疗费用,如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甚至危及生命。[2]所以早期发现PICC置管术后血栓是至关重要的。血栓的常见症状有:上肢肿胀、疼痛、皮肤红肿等。但根据临床观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往往血栓已形成,需较长时间的抗凝甚至溶栓治疗。如果能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前或形成初期的症状,将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我科在2013.8-2016.6出现3例以皮肤红斑为首发症状的PICC置管后血栓,均为血栓形成前期或初期现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