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容佩荣 刘凤莉 朱倩[1] 胥冰[1] 寇小妮 晁旭[1] 黄峰[1,2] RONG Pei-rong;LIU Feng-li;ZHU Qian
机构地区:[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出 处:《江西中医药》2019年第8期69-71,共3页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60475);陕西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4JM4175)
摘 要:目的:研究癌毒清颗粒(AG)对肝癌(HCC)模型小鼠HIF-1α、VEGF、bFGF的影响,探讨AG抗HCC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50只,腋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建立肝癌异位移植瘤模型。于接种24h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AG高、中、低剂量组,氟尿嘧啶组。AG各组给予AG灌胃,氟尿嘧啶组腹腔注射氟尿嘧啶。给药12d后,摘取眼球采血,剥取瘤组织,称取瘤重,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HIF-1α、VEGF、bFGF的水平。结果:H22肝癌小鼠异位移植瘤模型中,各组体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G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0.91%,35.25%,20.10%,氟尿嘧啶组为43.99%,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G高剂量组抑瘤效果最佳。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小鼠血清HIF-1α、VEGF、bFGF浓度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显示,AG三组肝癌细胞大小不等,肝癌细胞密度减少,肝癌细胞排列较分散,间质新生血管分布较少,肿瘤细胞坏死数量较多,细胞核着色欠均匀。结论:癌毒清颗粒能遏制H22肝癌小鼠异位移植瘤的生长,遏制程度和药物的剂量有关。癌毒清颗粒抗癌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下调缺氧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VEGF、HIF-α、bFGF的表达,遏制肝癌移植瘤微血管生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