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中礼[1] Peng Zhongli
机构地区:[1]中南大学法学院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100-107,共8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18BFX008)
摘 要: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是设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未来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讨论亦比较多,概括起来有肯定说、否定说、代表说、委托说等观点。但是对于人工智能之“智”和“能”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已有学说的论证进路也就存有缺陷。考察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必须先考察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技术语境,然后考察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权利能力或者行为能力。在设计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法律主体地位相关制度时,应当思考人工智能受人指令时的行为和人工智能的“自主行为”;同时,还要从人工智能可能作为的行为性质考虑,即其为创造性行为、为损害性行为和为其他行为时需要不同的制度应对。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其主体地位的拟制只能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和领域,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有限,因而主体地位亦有限。基于人工智能行为类型化建构的有限拟制制度,是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最佳制度设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