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润峰 李安斌[1] Cheng Runfeng;Li Anbin
机构地区:[1]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出 处:《电影评介》2019年第9期77-79,共3页Movie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文学清教主义传统的文化阐释研究”(编号:14BWW042)阶段性成果
摘 要:《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改编自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1911),讲述了年过半百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Aschenbach)来到威尼斯城休养,却痴狂地迷恋上美少年塔奇奥(Tadzio),而无暇顾及此时横行的霍乱,最终染疾而亡的故事。“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而提出来的概念,她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编织、拼贴而成,是一种“马赛克的建构”。[1]简而言之,“互文性”就是指在文本主体性以外的相互关系。而对于电影与文学尤其是“经典改编”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跨媒介互文性”。一部电影在被制作和被阐释的过程中,既可能包含对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映射,也可能包括对过往电影的指涉,还有可能包括对性别、地域、宗教等诸多文化要素的投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