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杜科业 杨东亮[1] 刘嘉[1] Du Keye;Yang Dongliang;Liu Ji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Union Hospital,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School,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2,Hubei Province,China)
出 处:《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年第5期613-616,共4页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861138044/91642118/9174211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17ZX10202202/2017ZX10202201/2017ZX10202203-007-00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重大疾病交叉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0027)
摘 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反复迁延,可致肝纤维化,并逐步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对于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复制,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状况,并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但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存在停药后反弹等问题,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接受终生治疗,较难实现慢性HBV感染的功能性治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