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牛淑贞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兰州学刊》2019年第10期80-89,共10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至民国时期以工代赈研究”(项目编号:14BZS1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重大项目“清至民国四川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hhf-34)
摘 要:清代,政府通过开办捐输将民间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纳入官方的以工代赈资金体系之中。随着财政压力的日趋增大,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捐输筹集以工代赈资金呈现扩大化、常态化的趋势。这种捐输多为针对某一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项目的定向捐输,捐输者多出于利己的目的,兼及急公之虑,自愿或半自愿地捐资帮助政府兴工代赈。因此,在政府通过捐输使绅商富户、官员分余资以帮助自己实施以工代赈、利济社会的过程中,各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但终究在官方的行政强制及自身利益诉求中与政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或维持着官方以工代赈救荒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传统荒政劣变过程中,起到了维持官赈勉力运行的重要作用,其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对清代捐输的社会整合意义的准确定位,改变以往捐输是吏治滋生腐败的温床的简单论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