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2]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9期76-81,共6页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公共事件的社会伦理心态研究”(项目编号:17AZD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多元社会的媒体记忆与社会共识研究”(项目编号:2018JDCSK07YJ04)的研究成果
摘 要:技术将新闻的形态变得多元且生动,新闻真实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业的渗透,造成该领域"业"与"人"的双重变化,同时对新闻生产、场景传达、主体确立三个环节构成有形的冲击。本文通过审视人工智能的媒体应用价值,一方面,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给新闻真实带来伦理思考;另一方面,从新闻真实的"假设真实"与人工智能带来的"虚构真实"两者的界限展开,探究人工智能与新闻真实的平衡之术;追问新闻伦理如何约束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保障其良性的进化过程。通过框定技术发展的边界,重塑新闻伦理的城墙;呼吁结合传媒业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技术发展的新闻伦理规则,圈定技术发展的上限与人作为主体的下限,呈现新闻本真的力度,还媒体从业者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主体性权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