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兴鲁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 处:《人文天下》2019年第21期64-71,共8页
摘 要:生与死的关系问题横亘古今中西哲学领域,人们总是希图克服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长存。佛教表现为“轮回转世”思想,道教表现为“羽化成仙”的长生不老思想。然而,先秦儒家却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生死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可以通过在世的一系列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进而实现生命的无限价值。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三不朽”、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等思想。先秦儒家追求生命超越的方式是以群体生存为基础,通过将个体生命融入群体生存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也是实现自身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先秦儒家从生命的有限性出发,鼓励人们通过在世行为获得自身生命无限性的做法,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思想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以凸显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