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毓信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年第11期4-4,共1页Primary School Teaching
摘 要:自2001年我国正式颁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至今,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这些年,可以说我国的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数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大为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成绩是建立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刘月霞语)……这些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回顾、总结、反思、调整、尝试、改进是惯常的做法。因此,在“20年”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是否应该回顾、总结一下我们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反思一下我们走过了哪些弯路,产生这些弯路的原因又是什么,从而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近年,本刊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如《课程改革,方向比速度更重要》(2015年第7-8期)、《〈课标(2011)〉实施情况调查及思考》(2018年第10期)等。从本期起,我们会陆续刊发有关本专题的文章,敬请关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1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