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Guangxue Li Pin Li Yong Liu 陈静(翻译) 伊善堂(校对)
机构地区:[1]不详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
出 处:《海洋地质》2019年第2期39-59,共21页
摘 要:中国东部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海之一。通过将海平面上升和层序地层学结合,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系统的演化。我们识别了海侵边界层,并建立了若干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层序地层、潮流沙脊演化及高海面时期沉积物“源一汇”过程的沉积模型。结果显示东海海域代表了一个大尺度的陆架响应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典型案例。首先,低位体系域与末次冰期和末次盛冰期晚期一致(23—15.4 cal.kyr B.P.)。增生楔沿着冲绳海槽斜坡和陆架边缘的古海岸带发育。其次,海侵体系域影响于末次冰消期(15.4-7 cal.kyr B.P.)。一个大尺度的海侵边界层和潮流沙脊在该阶段形成。第三,高位体系域相应于7cal.kyrB.P.以来的高海平面。涡旋泥质区、沿岸流泥质区、现今的潮流沙脊、三角洲、潮滩和海滩都是在那时开始堆积形成的。末次冰盛期后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四个快速上升阶段(RRP,Ⅰ,Ⅱ,Ⅲ,Ⅳ)和三个缓慢上升阶段(SRP,Ⅰ,Ⅱ,Ⅲ)。潮流沙脊形成于缓慢上升阶段,而海侵边界层形成于快速上升阶段。潮流沙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辐射型、水道型和发散型。现今的中国东部海域环流系统是在末次冰消期形成的。中国东部海域的沉积物“源一汇”效应与东亚季风和黑潮的交互作用驱动的流系紧密相关。最主要的沉积物“源”是来自黄河和长江以及近岸物质再悬浮。覆盖在潮流沙脊和海侵边界层之上的涡旋区和近岸流区泥质沉积是当今中国东部海域主要的沉积物“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